時間: 2022-09-26 10:37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百度作為互聯網大廠之一,帶著強大的勢能,帶著智慧手段進入水務行業,是水務之幸環保之幸?!?/p>
在“2022 AI+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的“智慧水系統創新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以《智能化支撐水務高質量》為題,從水務發展的三個階段入手,分享了水務高質量發展的困境以及智能化支撐水務高質量的價值主張。
傅濤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在變,行業也在變;水務是一個傳統的行業,城市水務系統完成已有百年歷史,省會的水務公司平均有七八十年的壽命,縣級水司時間稍短,都是隨著城市化發展而來的。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產業,水務產業真正的發展時間大約30年,真正形成特許經營、以運營為核心的市場化模式有20年時間,一直以來,2002年被看作是水務市場化元年,在這之前的水務運營服務是事業行為和政府行為。
“雖然水務行業很早就存在,但水務產業是弱小的,這幾年行業市場風起云涌,水務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备禎赋?,8月初在“2022(第二十屆)水業戰略論壇”上,產業界就在集體反思中國水業,重新定義中國水業,尋找新的高質量發展路徑。這個路徑中間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智能化。
一、水務發展的三個階段
水務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產業從無到有,企業之間比拼的是建設規模,搶占地盤,跑馬圈地,誰的規模大誰就是行業的領跑者,政策拉動的規模性產業是行業發展第一階段的顯著特點;很快基礎設施建設遇到了瓶頸,沒有那么多的設施需要建設了,水務發展進入第二階段,即公共服務階段,這一階段產業界追求的是各類水務設施穩定達標、經濟有效;十九大以后我國拉開了高質量發展格局,社會主要矛盾從 “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美好生活的需要”,去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滿足物質的需求是小康,而滿足美好的需求就是高質量發展的水平。隨著后小康時代的到來,基礎公共服務逐漸實現均等化和免費化,越是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收益率會越低。隨著資產回歸人民,水務行業無法在資產上獲得收益,需要在別的方面尋求發展。產業面臨高質量發展,雖然已經啟動,但又面臨困境。
首先是高收入增長區域消失,先易后難的改革進入深水區,系統效率問題凸顯,公共服務面臨支付困境,疫情和中美對抗加劇了政府支付公共服務的壓力,產業需要另謀出路。水務產業的出路就在于高質量。
如何理解水務的高質量?傅濤認為,水質的選擇不再是唯一,美好生活指向感知,而感知的載體是服務。水務發展進入高質量階段,行業需要標桿引領,需要提供價值服務。
以發現行業標桿、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為初心,2020年7月E20環境平臺攜手17家行業領跑企業(聯盟發起單位)共同籌備發起“雙百跨越”污水處理標桿聯盟,17家污水處理公司運營了中國50%的污水處理廠;2021年E20環境平臺與業界14家領跑企業共同發起“雙百跨越”垃圾焚燒標桿行動,14家垃圾焚燒企業運營了全國80%的垃圾焚燒廠。E20環境平臺與業界領跑企業一起制定了未來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的“六化”發展方向,其中智能化是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共同的“一化”,環保行業需要實現智能化,從而提高效率,提高服務價值,提高低碳化水平以及精細化管理程度,讓群眾有更好的感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水務智能化的供給進階
按照水務行業進階歷程,智能化可以分為5層:
第一層是自動化,讓電氣設備按照組合指令自動運行,通過PLC/DCS各種工控實現電氣替代人工;
第二層是信息化,就是將信息匯總集成到中央大屏,以駕駛艙展示趨勢和態勢管控,實現初步數據統計分析,替代基礎管理。
第三層進入到了數字化,對數據進行有效分類、積極分析,加載各種非結構性的數據,建立知識中臺,實現對數據的分析判斷。
第四層實現智能化,把數據建立模型,能推演設施故障的位置等等。當前,水務行業尚未建立充分的模型,污水處理廠的控制僅僅做到單元控制、精準加藥、精準曝氣、精準投碳源等,整個系統的精準控制還不能做到。
第五層是高階的人工智能,目前已經有人在做,也有成功的案例,但這一定是來自外行業的力量,來自以“百度”為代表的這樣的力量,帶著更高的智慧,能算出比行業最牛的水務工程師更準確的藥劑投加范圍,并且寫到控制程序當中去。
三、智能化支撐水務高質量的價值主張
以上談到的都是供給,所有的供給不構成產品,需求才是拉動產業發展的核心,真正驅動產業發展的是價值主張,到底智能化能給水務行業和水務產業帶來什么?
首先是安全和高效。安全和高效已經成為水務智能化的價值標配,當前水務行業精細化程度不夠,產業化程度很低,要通過智能化來釋放產業空間。遺憾的是,由于體制原因、價格機制、付費機制等問題,產業空間沒有得到有效釋放,智能化作為有效驅動,在特定場景下有一部分客戶愿意為安全和高效買單。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