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tbdl9"></listing>

    <i id="tbdl9"><address id="tbdl9"></address></i>

          首頁 > 專欄 > 正文

          胡洪營:未來是技術“較真”時代 校企合作是技術求真之道

          時間: 2022-09-26 15:2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谷林

          這幾十年來,污水處理規模發展迅速,但運營實踐尚未轉化為有用的技術信息、可靠的技術成果,普識的科學知識。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洪營看來,作為污水處理的載體,污水處理廠具有動態性、多樣性,是一個復雜的、活的"生命體”?!懊總€污水廠都可成為鮮活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基地,將運行數據、運行經驗變成有用信息、研究成果和有用知識,這也是污水處理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span>

          當前,污水處理企業的工程化、裝備化能力顯著提高,但污水廠的運行管理水平、污水處理的技術水平和理論水平仍亟待提高。在“2022(第二十屆)水業戰略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洪營對于國內污水狀況如是表述(詳情點擊:胡洪營:建立區域水生態循環利用系統是水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他認為,污水處理發展至今,以前更多關注的是污水處理設施有沒有、建沒建、運行沒運行,現在更多關注的是運營得如何、達標了沒有、能耗藥耗如何,現在的市場已經到了一個對效果和技術較真的階段,高質量、可持續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他看來,一些污水處理廠處理不達標,可能并不是單元技術的原因,而是工藝設計及運營管理出了問題。

          如某造紙企業的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工藝為“芬頓-混凝沉淀-外排”,出水COD平均濃度為84mg/L,而新COD排放標準要求達到60mg/L。經過對進水和工藝各階段出水的水質、水征進行系統研究,發現原先的工藝并不合理,并提出工藝優化方案,調整污水處理順序,將混凝沉淀這道程序提前到芬頓之前,這樣不許增添額外的工程。

          優化后,造紙廠深度處理出水COD濃度穩定達到60mg/L,達標率為99.3%。出水水質變好后,藥耗與能耗不但沒有升高,反而下降了:優化前,噸水處理成本為1.92元,每公斤COD去除成本為6.86元。優化后,2013年該造紙廠噸水處理成本降低至1.64元,每公斤COD去除成本為4.70元。2015年,成本進一步降低,噸水處理成本為1.58元,每公斤COD去除成本為4.67元。實現了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污水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日常運營管理主要包括項目的資金、人員安排,設備使用及維護,運行效果監測等,每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影響到運行結果。

          在一些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因運營管理問題影響運行質量的相關案例。

          比如污水處理設備的管理,對于污水廠運營管理至關重要。污水廠的正常運行,需要對污水處理設備進行良好的維修保養,對設備進行合理的更新和改造。在污水處理設備使用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污水處理設備的運轉規律,對其進行規范的操作和及時的維修保養,以確保污水處理設備的各項技術性能。如在日常巡視過程中,由于巡視人員缺乏專業的設備知識,對設備不能夠準確判斷,甚至出現誤判,肯定會影響運行效果。一些污水處理設備因為高溫、摩擦等和各種化學效應的影響而磨損,影響設備的使用效果。如運營人員不能及時發現和維護,將會影響運行效果,甚至為今后的運行留下安全隱患?;蛘呶鬯幚碓O備發生故障,沒有備用設備應急,就極易造成污水廠工作停產,使污水處理受到嚴重影響。

          從這個角度,胡洪營認為,對于污水處理的問題,不能只看表面,在技術適應的情況下,同時要有合理的工藝和良好的運營管理把技術用好。

          胡洪營介紹,這幾十年來,雖然污水處理規模發展迅速,但運營實踐尚未轉化為有用的技術信息、可靠的技術成果,普識的科學知識。對于行業來說,特別是對于污水處理相關企業來說,應該大興研究之風。作為污水處理的載體,污水處理廠具有動態性、多樣性,是一個復雜的、活的"生命體”。每個污水廠都可成為鮮活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基地,將運行數據、運行經驗變成有用信息、研究成果和有用知識,這也是污水處理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目前很多企業有自己的研究院或者研究中心,但到底有多少真正在做創新、做研發?胡洪營認為,有一些專精特新企業有自己獨到的技術,效果可能也比較好,但為什么效果這樣好,不少企業并不知道——因為其“獨門絕技”的底層邏輯和機理并不清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難以形成被廣泛認可的、標準化的技術。后面遇到不同條件下的同樣的問題,或者遇到一些新的問題,企業可能就無法持續穩定地達到之前同樣好的效果。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研究的核心就是要真正弄明白原理并將其拓展,實現標準化、體系化技術、設備。

          這樣的研究如果讓企業去做,可能會比較難。畢竟養一個研究團隊,花不少的時間去研究問題,需要不少的成本,在當前也不切實際。而很多高校有專業的研究條件,也有專業的人員,但很多高校的研究脫離行業實際,研究的不是真問題,因此也不能解決真問題。如果將學校的科研力量與企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校企合作、融合,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為了保證研究的品質,雙方可不將研究目標定為一個小項目,而是瞄準具有長遠價值的技術創新。

          在胡洪營看來,校企合作,把高校和企業的力量結合起來——企業委托高校進行專項研究,承擔一定的研究經費。如果研究有效益,也可以進行收益分成。這樣,學校研究了真問題,企業也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實現校企雙贏,以及行業和社會的共贏。

          現實中,也有高校與企業聯合成立了研究機構,但不少這樣的機構都是企業掛名性質,雙方并沒有多少實質的合作。它們與前面一些企業自己的研究院一樣,并沒有發揮出真正的研發作用,難以形成能支撐企業和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發能力。

          胡洪營團隊與日本某公司持續開了十多年的深入合作。雙方的合作成果,對企業產品開發、工藝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按照胡洪營的希望,未來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采取聯合研究或者深度融合研究的模式,即雙方根據共同的方向,各出一些研究人員,成立聯合攻關或研究組,企業負責研究資金,同時也投入一定的專職人員和高校一起負責專題研究。研究真問題,解決企業的實際需求,把產學研落到實處。

          12

          編輯: 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win2kpoweruser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大全|国产网红主播视频福利首页|天天干天天天天干天天的中文|视频浏览黄色网站靠逼
          <listing id="tbdl9"></listing>

            <i id="tbdl9"><address id="tbdl9"></addre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