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6-07 16:26
來源:
作者: 傅濤
“我們在思考和實踐中,發現并總結了支撐兩山經濟的四個價值規律和兩大實施路徑,并將它用于理論的總結與實踐的指導。如果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支撐,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支撐,那么兩山經濟就是生態文明社會的支撐?!秲缮浇洕肥菚r代的產物,也是歷史的產物,雖然不甚成熟,仍然全力奉獻,權當是一次理論與實踐的爭鳴?!?/span>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傅濤
人類社會近代最偉大的進步是工業文明的興起。
環境保護作為工業文明的伴生物,從被動的呼吁,到主動的強調,再到重要的組成,始終是工業文明一部分。環境保護因此承繼了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和基本邏輯。在工業文明之下,環保是經濟的對立面和保護傘,不管我們如何強調和粉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個偉大的命題。但是,這個命題絕不僅僅是傳統經濟學算法的進步能夠證明的。不超越傳統經濟人的基本假設,不超越傳統價值論的基礎定律,只能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艱難抉擇,無法實現綠色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統一。
人類發展的初期,受制于科技和交通,各文明之間相互分割。絲綢之路的開通,尤其是大航海的壯舉,讓地球一度成為一個充滿張力的開放系統,工業文明帶來的技術革命極大地拓展和釋放了人類的能力。工業文明巨大的發展張力也引領了人類社會200年的突飛猛進。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人類發展也站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人類的發展碰到了地球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全球一體化的興起,以及核威懾的作用,進一步終結了發達國家強權對發展中國家的無度掠奪。這兩大制約極大地限制了擴張性經濟的發展,在發現和征服新的可利用星球之前,人類社會進入命運共同體階段,地球則進入內生式增長的時期。
在內生式發展階段,許多社會規則和經濟規則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環境保護及其所對應的環境產業同樣站在歷史轉折點上。
當生態環境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的負面,對經濟產生巨大的約束與沖擊,經濟發展則給予環境行動一次又一次的反擊,而環境保護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擊中不斷壯大。
當前,中國乃至世界,都進入發展的轉型期,地球人已經無法按照大開發的思路發展經濟。在環境事業歡呼大躍進的時候,經濟及社會的壓力空前之大,以至于中央多次強調必須要從政治高度看待生態環境。盡管政治可以統領經濟,經濟也難以簡單承受充分環保之重。
經濟建設不搞大開發,并非不開發,而是不按照原來的粗放模式開發,這是對傳統工業增長模式和城市發展模式的終結。
我們的技術能夠徹底去除一切污染物,因此做好點上的環境保護并不難,難得是把環境保護做得充分和均衡,難得是做好環境保護的最后一公里。我們面臨的難題是,徹底治理的成本遠大于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所得,如果幾十年的所得都通過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償還回去,一是經濟上承受不起,二是社會不公平,因為過去的污染者并未履行充分的支付責任。
環境保護是個偉大的事業,但是傳統思路上的環境保護事實上只不過是在延緩和減少人類對自然生態的破壞,降低自然生態對人類的反作用。傳統環境產業在某種意義上,在幫助人類自我陶醉,自我麻痹。
如何解開這個難題?
好在自然生態有著巨大的修復能力,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巨大的價值增量。好在生態文明體系有足夠的政治耐心和政治魄力。充分發揮體制的能量,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巨大的能量和價值,就會看到一條新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簡稱兩山論),一條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充分統一的綠色發展道路。
列寧說,真理與謬誤只有一步之遙,環境保護與兩山論在思路上也只有一步之遙。
兩山論就是要實現綠色發展。發展容易,綠色發展不容易,產業綠色了還要再占據發展的前列,就更難。因此綠色發展核心是涉及發展模式的綠色轉型,工業如此,城市建設發展亦如此。
當下,所有產業都面臨兩大轉型,一是互聯網化,二是綠色化?;ヂ摼W化的發展目前領先于綠色化,這得益于互聯網的技術突破和互聯網金融的促進。技術不是綠色轉型的動力因素,而是核心保障因素。兩山經濟力求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實現這個統一,僅靠技術動力不足,這是一次以人類價值觀為主導的綜合轉型,涉及需求方式、供給方式、核算方式以及價值鏈的重構。真正的、徹底的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需要新的文明體系來支撐,這個體系就是生態文明。
李澤厚先生說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國早在2000年前就形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共存的文明體系?,F在,相對封閉的地球文明也開始成熟,生態文明在文化早熟的中國首先開花結果也是一種必然。但是,現時代的生態文明是一座全新的地球大廈,這棟生態文明的大廈屬于全人類。生態文明大廈有著全新的四梁八柱,兩山經濟是四梁八柱中的頂梁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根本上是中華文化的復興,中華文化是屬于全人類的財富。因為文化的特性維系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外族侵略和文化侵擾也斷不了中華民族之根、中國文化之根。
生態文明之下,人類發展需要新的經濟理論。
在自私的經濟人假設之下,環境保護始終站在經濟的對立面,因此面臨兩點根本性困境,一是責任主體對環境包袱的不情愿,需要外部力量來強制推動,二是先做環境保護的吃虧,提高了環境成本,降低了產品和服務在當下的競爭力。
環境保護是工業文明的副產品,環境產業則是工業經濟的副產品。環境產業在中國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世界歷史中則更長。環境產業服務于城市和工業的環境保護和節能,無論是對排放達標的服務,還是對環境質量的服務,都是經濟主體的成本中心,是環境服務的外部化、專業化和資本化的產物,雖然環境產業在后期與主體產業和城市運營融合,延展到工業清潔生產和城市運營服務,環境產業仍然是工業經濟的副產物。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