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11-20 16:15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程云
既要經濟增長,又要環境保護,這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大多數省份,生態文明建設有支付意愿,沒支付能力。如何走出經濟與環境對立面,如何實現少花錢、不花錢甚至賺錢做生態環境保護,化解地方政府環保均等化支付困境。
針對這些困惑和難題, 11月8日,在“兩山理論”的寧波實踐論壇上,E20環境平臺董事長、首席合伙人,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傅濤博士,高屋建瓴提出兩山經濟及所屬的四大價值規律,試圖從綠水青山的增量中找到金山銀山,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為兩山論落地提供“靈丹秘籍”。
傅濤博士闡述兩山經濟價值規律
不同凡響的2018年:環境產業從仙界墜入凡界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也應該是中國進入新時代的元年,這個新時代元年不同凡響:中美激烈對抗,世界貿易體系大動蕩,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也在轉型。不僅限于中國,各國都不可能按照原來模式繼續發展,世界局勢在發生變化,正在形成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此情形下,各方都在試圖向人民尋求力量。美國和中國都是以人民為中心,不同的是,中國走向的是對外命運共同體,生態環境一個都不能少。而美國走向的是美國優先、種族主義、霸凌主義,不愿承擔對自己沒有直接好處的國際責任,退出《巴黎協定》就是美國優先價值觀的直接體現。
“回歸到環保領域,受宏觀大背景下的影響,今年經濟增長很不樂觀,環境產業從仙界又回到了凡界。很多環保企業尤其是民營上市公司,受影響較大,甚至到了生死攸關的程度。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在哪里?在這種情況之下,環保是不是要為經濟增長讓步?”傅濤表示,這些疑問可以從黨中央的會議精神中找到答案,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絲毫不要懷疑黨對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決心和定力,這場席卷全國的污染攻堅戰絕不會因為部分地區經濟下滑而改變。
揮之不去的困惑:要經濟增長,還是環境保護?
在尋求更大變化的同時,許多地區面臨更大的困惑。如新安江生態補償案例中,黃山為了給下游杭州市的發展提供一湖清水,保障進入千島湖的水質保持在I類水體,放棄了許多發展機會,雖然每年會拿到補償金,但這筆錢是遠遠不夠的,黃山需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傅濤指出,做環保并不難,只要錢夠了,污染物都能得到有效治理;經濟發展也不難,基建設施建設投資上去,經濟就能上來了,難的是既要經濟又要環保。對地方政府來說,在黨政同責條件下,抓經濟不抓環保,官當不成;有了環保沒有經濟,官也升不上去。
此外,環保治理也變得越來越難,最容易治理的、付費清晰的項目已經快做完了,越往后越難。比如供水/污水治理可以向老百姓收費,垃圾治理也可以向老百姓收費、產生的電量賣給電力公司,但是地下水和空氣治理收費方式就不那么清晰,負擔 “落在”政府身上,但隨著地方財政收入減少,經濟不發達的縣域政府力不從心,囊中羞澀,可污染治理又是一項不得不做的“政治”任務。
傅濤也有同感,既要經濟增長,又要環境保護,這的確是兩難的事情,再加上全國各地經濟條件不同,環境支付能力也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情況,大多數地方,生態文明建設有支付意愿,沒支付能力。如何走出經濟與環境對立面,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如何把握這個尺度,將環保支付能力控制在財政能承受的范圍內,是我們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習總書記早在2005年視察湖州安吉便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我們從綠水青山的增量價值中獲取金山銀山。遺憾的是“兩山論”的偉大理念,全國很多省份依然沒有找到實踐它的“路徑”,離真正的落地、指導各地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難關要克服。
綠水青山怎么轉化金山銀山?國內很多專家和學者也在研究實踐它的“路徑”。有的專家仿照GDP概念,提出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將一個行政區域內的生態系統,通過資產負債表、權益交易等方式核算出來。傅濤認為,僅僅靠算法是不行的,由于它不能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就業,不能實現GDP和環境保護的雙贏,算出來的“兩山論”注定不可長久。如果“兩山論”只是算出來的,那么誰先做誰吃虧。
解讀:兩山經濟四大價值規律
帶著這樣的問題與思考,傅濤博士帶領著E20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團隊,3年前開始嘗試研究“兩山論”實踐的路徑,并調研湖州安吉、邯鄲、重慶、東莞、宜興等地優秀成功案例,大膽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探索性提出兩山經濟。
傅濤表示,兩山經濟這本書,試圖回答能否實現少花錢、不花錢,甚至賺錢做生態環境保護,能不能化解地方政府環保支付壓力的困局,能不能幫助企業找到一條綠色發展路徑。
如果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價值規律——基本對價和自私銷售規律,無法實現綠色發展,無法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變,因此傅濤團隊從經濟學的角度,創造性提出四大經濟價值規律。
協同需求規律:破除經濟人的自私行為
協同需求規律,應先破除經濟人的自私假設。傅濤在《兩山經濟》著作中指出,當人類社會認識到社會問題、自然災害對自身利益間接的、長遠的影響,部分經濟主體開始通過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短期利益之外的責任。
傅濤形象地說,這好比做公益、捐款,都不是從經濟人的自私行為出發。當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干凈空氣、清澈水等買單,愿意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基礎上,協同人與自然的需求,為后代子孫、為自然環境改善消費,我們就能從綠水青山的價值增量中找到變成金山銀山。他補充說,生態文明的經濟人不僅僅為自己的需求而消費。
編輯: 程彩云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