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5 10:03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26.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合理確定城市落戶條件。健全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標識、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關政策。建立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健全農戶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相關權益。
27.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鼓勵都市圈社保和落戶積分互認、教育和醫療資源共享,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公共服務資源。推動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業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
28.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趨勢和發展分化態勢,立足縣域主體功能定位、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防止人口流失縣城盲目建設。夯實縣城產業發展基礎,完善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健全縣城公共服務體系,改善縣城生態環境質量,推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按照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
29.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建設。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改造資金的機制,完善老舊小區配套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改造提升城市存量片區功能,基本完成大城市老舊廠區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舊街區,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二)積極推動農村現代化。
30.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綜合考慮村莊演變規律、集聚特點、現狀分布,結合農民生產生活半徑,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和規模。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郊區鄉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信、網絡、廣播電視、物流、消防等基礎設施,發展安全堅固、功能現代、成本經濟、風貌鄉土、綠色低碳的新型農房,繼續做好農村清潔供暖改造、危房改造,推進綠色建材下鄉。實施數字鄉村建設行動。實施山洪地質災害民居搬遷避讓工程。加強村級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運輸等服務供給。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鄉村綠化美化,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加大農村地區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31.完善鄉村市場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改造提升鄉鎮商貿網點,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級商貿服務網點。推動農村節能家電等消費,促進農村品質消費、品牌消費。建立健全鄉村旅游服務標準。加快鄉鎮影院建設。持續依法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規范農村市場秩序。
32.豐富鄉村經濟形態。推動種養加結合和產業鏈再造,提高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品牌化水平,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完善收儲運體系。健全農村產權交易、檢驗檢測認證等平臺和智能標準廠房等設施。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組織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開展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探索差異化、特色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帶動縣域經濟整體提升。
33.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統籌相關資金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將農業農村領域符合條件的公益性建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范圍。保障設施農業和鄉村產業發展合理用地需求,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機制,鼓勵將符合法律規定、產權清晰的農村資產納入抵押擔保融資范圍,發展農業保險,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并享受相關權益。
(三)優化區域經濟布局。
34.依托區域重大戰略打造內需新增長級。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緊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實施一批標志性疏解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基本建成軌道上的京津冀。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化工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礦庫污染治理“4+1”工程,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持續深化綠色發展示范,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完善國際科創中心“兩廊兩點”架構體系,深化通關模式改革,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深入推動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平,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調上中下游共抓大保護,統籌沿黃河縣城和鄉村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
3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完善內需增長空間格局。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生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區域合作與利益調節機制,推動區域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與共享,支持流域上下游、糧食主產區主銷區、資源輸出地輸入地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利益補償。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完善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