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tbdl9"></listing>

    <i id="tbdl9"><address id="tbdl9"></address></i>

          首頁 > 新聞 > 正文

          深化生活垃圾分類精治共治法治“北京實踐”

          時間:2022-12-20 09:20

          來源:北京日報

          “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绷暯娇倳浭株P心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這件“關鍵小事”,強調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踐行精治共治法治原則,修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堅持黨建引領,推動社會協同多元參與,堅持系統治理,聚焦“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三個關鍵,以“繡花”功夫、釘釘子精神狠抓《條例》落地實施。兩年多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初見成效,各品類垃圾收運處理全鏈條基本貫通,踐行綠色生活新時尚的社會文明水平大幅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已成為北京深化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生動實踐。

          新征程上,市城市管理委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著力推動環境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把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十四五”時期北京市努力建成超大城市垃圾分類治理標桿城市邁出關鍵步伐。

          法治為基

          通過修訂《條例》,強化源頭減量措施,嚴格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明確垃圾分類投放是垃圾產生者的基本責任和義務,增強了垃圾分類的制度剛性,強化了分類行為規范,為垃圾分類從倡導參與進入到強制落實階段奠定堅實基礎。

          《條例》修訂成為凝聚共識、推動工作的過程,北京市開門立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萬名代表下基層,全民參與修條例”?!稐l例》實施后,1.3萬名人大代表為“關鍵小事”奔走,開展“查身邊、查周邊、查路邊”的查“三邊”執法檢查。市區五千名政協委員開展專項民主監督。推動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物業管理條例、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三個條例同步修訂、相繼出臺,通過協同立法方式,筑牢法治基礎,形成法治合力。

          配合《條例》落地落實,市城市管理委及相關部門出臺了制度性文件80余項。其中,分類和減量指引34項,實現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在餐飲商超、醫院、學校、賓館酒店、旅游景區、電商快遞等各行業各領域落地實施。在全國率先實施非居民廚余垃圾計量收費制度,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評價,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已完成排放登記的管理責任人4.39萬家,新版運輸合同簽約率達到98.2%,排放登記、合同管理、稱重數據通過市級平臺管理,提升非居民廚余垃圾精細化管理水平。

          強化監督執法,建立“日檢查、月考核、月點評、月約談”機制,兩年多來檢查出點位問題近6萬余個,每月將考核成績一對一通報到各區,并對排名靠后的區進行約談。全市城管執法系統針對生活垃圾類違法行為始終保持執法高壓態勢,累計執法檢查責任單位204.08萬家次,整體問題率從2020年5月的15.4%下降至2022年10月的1.85%。扎實推進“城管執法進社區”,累計檢查小區(村)5.7萬個次、居民(村民)31.57萬人次。

          精治為先

          北京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科學為指引,遵循系統化、精細化治理思路,聚焦“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三個關鍵,推動垃圾分類在京華大地形成“北京實踐”。

          設施體系實現重構,按照“大類粗分、適應處理”分類原則,圍繞本市“4+2”品類生活垃圾(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全品類、全鏈條、全覆蓋”的目標要求,狠抓鏈條體系建設,打通“堵點、痛點”,實現了適應“四分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重構。改造建設固定桶站6.35萬個,改造提升密閉式清潔站805座,涂裝垃圾運輸車輛4274臺,建成分類驛站2095座?,F有焚燒、生化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32座,實際處理能力2.51萬噸/日,基本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推進可回收物、大件垃圾、裝修垃圾體系建設,規范可回收物和大件垃圾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體系建設,組織各區開展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規范市場秩序,指導首開集團開展“物業服務+社區再生資源回收”模式試點,激發物業企業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內生動力。西城區完成“社區交投點、街道中轉站、區級中轉站”可回收物體系建設任務,實現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海淀區以街鎮為單位設置規范410余處再生資源回收車,建成了以街鎮為單位的回收中轉站網絡。昌平區培育引入市場化收運處理企業,年處理大件垃圾1.1萬噸。在首都功能核心區和朝陽區試點實施“線上下單、按車計費、末端結算和服務評價”的裝修垃圾收運處一體化管理和服務模式,首座裝修垃圾專用資源化處置生產線在朝陽區高安屯投運。

          注重城鄉統籌、示范引領,在城市居住地區,推行居民家庭“兩桶一袋”分類模式;在農村地區,推行上門收集、垃圾不落地,廚余垃圾與農林廢棄物協同處理。目前近1.3萬居住小區、3000余個行政村實現垃圾分類制度全覆蓋,無死角。有序推動示范小區(村)、示范單位、示范商務樓宇創建工作,實現街鄉鎮全覆蓋。目前已創建示范小區(村)1965個、示范商務樓宇310個,總結經驗做法,適時推廣應用。

          搭建市、區、街鄉鎮三級貫通的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服務平臺,強化頂層設計,突出管理職能,實現“一網”數據匯聚、數據共享,數據流、信息流、業務流的“一鏈貫通”、協同管理,目前全市49個末端處理設施、6121輛垃圾運輸車輛、833座密閉式清潔站數據信息實時上傳。海淀區創新探索實施“城市大腦+垃圾治理”的信息化支撐工程,建立和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北京經濟開發區搭建固體廢物統一管理云平臺,為30余家經營性產業園區探索出無廢發展路徑,固廢減量達50%。

          注重科技賦能,運用公共視頻資源、小衛星監測科技手段進行巡查,將衛星監測點位精度由400平米調整為100平米,嚴厲打擊垃圾亂倒亂卸行為。將二維碼芯片安裝在垃圾桶或運輸車上,進行桶站身份識別和稱重計量等。石景山區開發“石分達人”微信小程序,提供可回收物一鍵呼叫上門回收和大件垃圾有償搬離功能,在服務中彰顯城市管理溫度。通州區全面推廣“潞曉分”小程序,實現分類可積分、大件(裝修)垃圾產生可預約、環境問題可投訴等功能,滿足市民社區圈服務需求。大興區針對清運不及時高發、頻發區域,研發桶站滿冒自動報警技術,大幅提升清運不及時響應速度。市城市管理委同國家能源集團、北京化工大學開展技術攻關,研制符合北京市末端處理工藝需求的全降解塑料袋,解決居民投放垃圾“最后一米”破袋臟手難題,已在東城、西城、朝陽、海淀區的5個小區和昌平區回天地區開展試點應用,目前已發放約130萬個可降解垃圾袋,居民反映良好。

          共治為要

          垃圾分類作為一項高度社會化的系統工程,需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進社會協同、多元參與,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同時,垃圾分類成為助力實踐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抓手和載體,融入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

          注重黨建引領,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謀劃實施、部署推動、督促落實,推進“一把手”負責制,各部門、各區、各街(鄉鎮)、各單位均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推進領導小組。為強化統籌調度,本市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調度機制,成立“一辦十組”,已召開187次調度例會,采取逐區體檢分析,“每會一題”等方式,對重難點攻堅推進,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聯動響應。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市直機關單位4.84萬名在職黨員干部,市國資委系統50.69萬名干部職工全面簽訂個人承諾書,42.58萬名黨員干部參與社區桶前值守指導。

          納入基層治理,社區(村)黨委統籌居(村)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參與垃圾分類,持續開展3輪入戶回訪指導,建立重點關注居民清單,實施精準指導服務。通過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居民議事廳等形式解決投放時間、桶站設置等難題,形成了居民自治、服務為先、共商共建的鮮明導向,夯實了城市基層治理基礎。組建基層賦能講師團,編制基層賦能指導手冊,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分享成功經驗,持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注重部門協同,首都精神文明辦等部門發出倡議,深入開展“制止餐飲浪費踐行光盤行動”。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印發《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和銷售,落實“限塑令”。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等出臺政策,鼓勵包裝減量和循環利用,推進電商等包裝標準化。市委宣傳部與市城市管理委會同主流媒體,宣傳典型經驗和特色做法。市總工會、團市委、市教委、市婦聯等部門利用各自資源優勢做好宣傳發動。

          推動社會協同,全員參與,廣泛開展社會宣傳動員,舉辦新聞發布14次,及時回應市民關切。聯合中央媒體、市屬媒體等主流媒體廣泛宣傳,播出《垃圾分類我們在行動》專欄節目共249期,宣傳典型經驗做法。探索建立社會組織、志愿者隊伍共同參與垃圾分類新模式,構建起廣泛的社會動員體系。全市4218個社會組織發布垃圾分類桶前值守項目9483個,共招募志愿者41萬人,記錄時長1077萬小時。平谷區全面推廣“家家分類、戶戶輪值”經驗做法,通過戶戶輪值,體驗“要我分”的不易,促進“我要分”的自覺。延慶區發揮“網格化+門前三包”等機制作用,全時全域、機動快速地發現、解決垃圾分類相關問題。

          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最終目標,將深入開展垃圾清運不及時專項治理納入接訴即辦“每月一題”,每月梳理垃圾分類管理居民訴求形成臺賬,定期組織調度,推進長效管理機制形成。截至目前,市民反映垃圾清運問題的訴求量同比下降80%,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東城區形成社區微循環、街道小循環、區級大循環的問題處置模式,實現垃圾桶站設施落點落圖。豐臺區開設生活垃圾分類檢查APP,市民熱線投訴集中、媒體曝光等點位重點查處。

          成效顯著

          兩年多來,北京市堅持“為全國做出表率”的定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初見成效,1.6萬個小區(村)、11.7萬個分類管理責任人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與《條例》實施前相比,其他垃圾減量率超過30%,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穩定在18%以上,可回收物回收量增長近1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以上。

          垃圾源頭減量全面推進,截至目前,全市快遞“瘦身膠帶”、電子運單、循環中轉袋基本實現全覆蓋,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為95%,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2500余個,推廣應用可循環快遞箱、快遞盒61萬個。據相關協會統計,重點聯系的18家超市共計700余家門店中,約80%的門店在銷售凈菜。

          市城市管理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本市居民垃圾分類習慣逐步養成,踐行綠色生活新時尚的社會文明水平大幅提升。據市統計局數據顯示,本市垃圾分類知曉率和參與率均達到98%以上,92.2%的被訪者對本市垃圾分類工作表示滿意,與《條例》實施前相比,提高34.8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

          垃圾分類事關民生福祉、城市文明和首都形象。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委將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干篤行,落實生活垃圾分類“貴在堅持、重在突破”工作部署,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社會治理優勢,全面開展“垃圾分類我主導”活動,落實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制度,形成“人人動手、家家參與”的良好氛圍。堅持系統治理,注重城鄉統籌,逐步提升全品類、全鏈條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水平。強化部門協同,完善政策標準,發揮市場優勢,在參與主體動力機制方面尋求突破,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進入常態化運行軌道。

          踏上新征程,市城市管理委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牢固堅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心系民生冷暖,情牽萬家燈火,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陳偉浩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win2kpoweruser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固廢網 版權所有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大全|国产网红主播视频福利首页|天天干天天天天干天天的中文|视频浏览黄色网站靠逼
          <listing id="tbdl9"></listing>

            <i id="tbdl9"><address id="tbdl9"></addres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