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1 09:25
來源:E20環境平臺
作者:E20黨支部
黨的二十大,深刻影響所有產業的變革與發展,也必然拉開環境產業深入探索未來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大幕。
環境事業關系生態文明,環境產業是政策驅動性強的產業。作為智庫引領的環境領域縱深服務生態平臺,E20環境平臺已有22年歷史。認真領悟二十大精神,是E20環境平臺的職責和任務。
黨中央要求二十大的學習和講解要讓人民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E20黨支部是具有使命感的基層黨組織,支部定位為黨在環境產業的使者,黨在非公領域的幫手。認真學習二十大精神,成為E20黨支部進行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自覺行動?;诖?,E20黨支部第一時間組織企業員工對二十大精神進行了集體學習和專題解讀。
E20黨支部將相關學習的心得體會,系統整理成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中探尋環境產業高質量之路》,其中既有對中國共產黨新時代大政方針的理解,也有對二十大之后環境產業方向的認識,還有對二十大以后民營經濟發展路徑的建議。
自2023年1月10日起,網站將陸續推出系列心得體會總結。本文為系列第一篇。
習近平總書記最早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在2017年12月底接見駐外使節工作會議上,即在中國共產黨發布十九大報告之后,當時還沒有中美貿易戰,沒有新冠肺炎疫情。因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初是對中國自身來說的,指的是中國所面臨的巨大變革,是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觀的重新興起,是中國式天下情懷的興起。
什么叫天下?“天”就是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就是認可中國文化的民族,在中國文化之下的民族。中國是按照地域而不是血統劃分,只要歸心在中國文化的大旗之下,就是天下人。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和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只要認可中國文化的天,認可天下的文化體系,就可以容納不同的種族。中國是文明古國,幾千年文明沒有間斷,是一個文化超級自信的存在。中國文化是一個熔爐,具有非常強的包容性,它既可以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可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共存。這是中國文化的魅力。
5000年歷史的中國經歷了太多的變革,近200年變革尤其劇烈。從鴉片戰爭的恥辱,到封建社會的滅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波瀾壯闊,再到建黨、建國,中間還有世界范圍的一戰、二戰,難道這些都沒有現在的變革大嗎?
從1840年起,中國經歷了列強近一個世紀的凌辱并與之抗爭。中國的先輩一直堅持“師夷長技以制夷”,期望能夠通過不斷學習來抵御入侵。文化自信在中國士大夫階層、主流知識分子階層是一直存在的。直到1920年前后,共和的失敗進一步打擊了中國,面對具有強大工業文明勢能的世界列強,中國的主流知識分子在一個時期內放棄了對中國文化自信的堅守,全面西化和學習,開始出現一大批學科宗師。這些宗師用西方的科學與理念來分析和認知中國社會和經濟,包括醫學、宗教、建筑、藝術、文學,以及政治和軍事,當然也包括環境學科的前身——給水排水。
建國前近30年,是按照西方先進的科學和價值體系重建中國認知體系的時期。但是因為中國沒有近代工業基礎,根基不穩,大量的封建糟粕尚未剔除,騰不出思想空間,到1949年建國,中國都無法建設起中國文化的“新大廈”。
對中華民族來說,1920年前后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對文化的變革是非常兇猛的,王國維之所以自殺,就是看不到舊文化拯救中國的出路所在。之后中華民族當了100年的好學生;建國以后,中國學習蘇聯建國,辦教育、興工業,學了30年;改革開放以后,學習日本、學習歐洲、學習美國,發展市場經濟,提高生產力水平。以中國人的學習能力,本來很快能夠出師的,但是三次工業革命的疊加,世界經濟發展迭代升級、突飛猛進,于是我們做好學生一下就做了100年。
黨的十九大是重要的分水嶺,中國的文化復興是從十九大開始的,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基礎上,十九大加上了文化自信,形成了自己的“四個自信”。特別是以文化自信為基礎,以生態文明的價值視角來看待世界萬物。2021年建黨百年,我們更是再次提高了自信自強,就是按照中國人自己的價值觀,按照中國特色的邏輯來看待現代化、看待民主、看待富強、看待自由、看待政治體制。
中國的文化復興既包括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文化,也體現了時代特色。中華文化底蘊深厚,自強且內斂,剛柔并濟,消化、吸收和推陳出新能力都很強。這與富于創新、極具擴張的西方文化有差異,所以面對中國文化的興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才感到不自信的緊張。
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中國共產黨人會帶動中國百年未有之變局。隨著中國文化的興起,中國也必然深刻影響世界格局并最終成為主導世界潮流的核心力量之一。
學習二十大目錄
1.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在哪里?
2.大變局下的中國內外部環境
3.更高視角之下的雙循環戰略
4.從人民至上出發,理解中國的政治邏輯
5.全過程民主是中國對民主的豐富和貢獻
6.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體現在哪里?
7.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
8.中國式現代化的三個融合
9.從環境視角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
10.環境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
11.如何找到創新與守正之間的平衡?
12.兩個“毫不動搖”下的國企與民企分工
13.民營企業如何實現黨的領導?
14.民營企業如何做大做強?
15.產品化是國際交易中簡單清晰的途徑
16.量力而行下的環境公共服務
17.單項治理與系統施治
18.環境產業的結構性調整和系統性重構
19.如何定義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
20.環境產業高收益與大體量的統一路徑在哪里?
21.如何看待近年來省級及中央級平臺企業的大發展?
22.如何看待專業性環境服務集團的發展轉型?
23.區域性國有專業公司未來如何突破發展?
24.如何看待工程性央企未來在環境產業的發展定位?
25民營技術、設備類環境企業未來路在何方?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