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0 09:59
來源:指尖客戶端
作者:簡丹寧
五年耕耘,垃圾分類從全社會共識到全社會行動轉變;五年堅持,構建垃圾分類全鏈條運行全方位覆蓋的全新格局。2017年以來,沈陽市從多個維度構建分類新時尚,吹響文明新號角。
高度:高位格局引領“新時尚”
五年來,沈陽市始終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把垃圾分類這件“關鍵小事”當成“頭等大事”來辦,全力構建“黨建引領、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全面發動、全民行動”的組織體系,全要素、全鏈條打造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沈陽模式”。
2017年建立了沈陽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收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出臺了《沈陽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2018年垃圾分類專項投資計劃首次啟動。2019年升格為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制定出臺《沈陽市垃圾分類工作行動方案》等。2020年全市公共機構、中小學和公立幼兒園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開始對各地區實施千分制考核。2021年《沈陽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正式實施。2022年沈陽市在國家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估中,位列東北地區城市前列,初步實現了分類工作“全國一流,東北第一”的目標。同年,沈陽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生活垃圾分類指導處獲得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速度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從未放慢腳步
2017年沈陽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為143個,涉及居民9萬戶,試點小區僅占全市居民小區總量的4.2%;2018年350個,2019年500個,2020年889個,2021年1000余個。
截至2022年,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有2000余個,注冊賬戶190萬戶,已經達到全市居民小區總量的40%。在這個過程中,垃圾分類精品示范小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市民身邊。
厚度 累累碩果中閱見夯實基礎
垃圾分類的收運和處理是垃圾分類全鏈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源頭投放提供深厚的基礎。
2019年12月底,全市垃圾全部采用焚燒處理,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2021年,全市投放了1700余套智能分類設備。廚余垃圾由108輛專業車輛運收,其他垃圾由1300余量專用車輛轉運。
目前可回收物年處理能力280萬噸;有害垃圾年處理能力5萬噸;其他垃圾日焚燒能力7500噸;廚余垃圾集中日處理能力720噸,渾南、于洪、皇姑、鐵西等地區建設了小型就地處理站,日處理能力23噸,初步建立“集中+就地”處理模式。
廣度 從傳播者到分享者 分類落地有聲
沈陽市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的形式內容不斷豐富,戶外有圖、電視有影、廣播有聲、網絡有言、報刊有文、入戶有人,最大限度讓分類意識走進居民的心里。
經過5年的努力,各地累計入戶宣傳95萬戶,入戶率達30%。如今,在保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定期開展宣傳的基礎上,創立了“垃圾去哪兒”“有害換有愛”“分類大集”“七嘴八舌話分類”“分類大講堂”等宣傳品牌,并且與市總工會聯合舉辦了市級分類技能大賽。建立分類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賬號,截至目前,已發布原創視頻300余條,點擊量約3000萬,粉絲量5萬,獲贊量逾50萬。
精度 致廣大而盡精微
沈陽市采用智能疊加、閉環管理系統提升效率。實行“1+1+N”智能化管理,以分類數據分析服務和考核服務為依托,整合智能設備數據、第三方考核數據、餐廚垃圾管理及分類服務企業平臺等分類數據,集數據采集、分析、考核、管理于一體的統一管理平臺。目前,已累計收錄13個地區和教育、衛健、市場、文旅、工信等23個行業,共20萬條數據,每月匯總分析12方面工作數據,實現分類工作數據化、智能化、精準化。
建立了沈陽市千分制考核體系,并且從2021年開始引入第三方考核機構實行現場考核。每季度形成“靶向報告”,直接送達各區黨政主要領導,有力地促進了分類工作開展。
深度 不忘初心 深耕不輟
五年間,隨著垃圾分類工作不斷地深入,各地探索總結出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
和平區將“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與垃圾分類工作相結合,調動廣大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沈河區在全市率先打造“十分鐘收運商圈”,解決商場、生鮮超市、環衛部門及居民分類回收。鐵西區打造全市首個大型垃圾分類宣教中心,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免費向居民開放?;使脜^居民家庭廚余垃圾新舉措“三步走”:即通過上門收運——在家養成分類習慣;積分兌換——下樓精準投;常態運營,減員增效。大東區強化頂層設計,坐實布局謀篇,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體系。渾南區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模式,與精細化管理、創城創衛相結合共同推進分類工作。于洪區建立“政府主導+分類市場化運營”模式,嘗試探索“兩桶一袋的源頭分類管控”機制、“一園一策”的設施配建機制、全面構建多部門聯動推進分類工作。沈北新區打造“分類設施智能化、分類環節規范化、日常監管數據化、園區管理制度化”的垃圾分類“四化”模式,推進落實居民垃圾分類工作“三率兩量”的考核指標。蘇家屯區在金柳園小區開展21天養成分類好習慣活動,鼓勵居民參與解垃圾分類。
越來越多的先進經驗在各地區先行先試,不斷完善沈城垃圾分類新格局,讓生態文明再上新臺階,垃圾分類人聚沙成洲,正為推動垃圾分類貢獻著熱血與力量。
編輯:陳偉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